李光耀观天下
作者: 李光耀 (Z-Library)
Annotations
中国的中央政权
- 五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只要中央政权是强大的,这个国家就安全。如果中央虚弱了,国家就会紊乱。一个强大的中央会带来一个和平繁荣的中国。每个中国人都这样认为,这是他们从根深蒂固的历史教训中吸取的基本原则。在短期内,人们不可能背离这一原则。这种心态比共产主义的历史要长,已存在数个世纪,甚至数千年了。
中国的抗议策略
- 这已是几千年来中国的抗议者通常采取的策略。他们知道反对中央政权意味着必然灭亡。因此他们宣称忠于中央,同时反对地方官员的罪行。没有人敢于挑战中央,除非他们准备全面出击以掌控整个国家,但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一人一票的制度
- 出现一人一票的制度。将会出现的是一批领导人被另一批领导人所取代。这是缘于文化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相信,强大的中央政权能带来和平与繁荣。一人一票制度从未在中国存在过,也绝不会带来一个繁荣的中国。他们将不会尝试这种制度。
中国的治理和腐败
- 我认为,他们不会对国家几乎所有方面放弃全面彻底的控制。腐畋、缺乏法制和治理制度可能会继续成为中国体制的特色,这些都是明显的弱点。
- 腐败在早期是地方性的,但在中国进入市场改革后,由于部长及政府官员的薪水与社会上那些迅速致富的人相比很微薄,腐败现象就快速蔓延。在今天的中国,没有人际关系,什么事也办不成。人们按照对方地位的高低,赠送不同的礼物,以此来发展关系。所有的人都想与职位高的人发展关系。高职位的官员想与更高职位的人建立关系。如果你是我的上司,对我施加过分的压力,我可以设法通过与你的上司拉上关系,这是解决纷争的一种途径。
法律和治理制度
- 中国能否像新加坡那样(暂不提美国)确立法律和治理制度呢?这可不是那么容易。这需要政府和人民在思维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鉴于他们在文化和历史中缺乏这些概念,人们不得不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 不管他们的改革会发展成怎样,有一点不会改变:他们将维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
农民和城市中产阶层
- 思维方式。问:没有从地方腐败中获利的农民是否希望改变这个制度?答:他们没有被组织起来。他们希望加入城市的中产阶层。他们认为未来不能靠起义,那只能更糟。他们寄希望于加入城市人口。
美中关系与台湾问题
- 美中两国间会出现的最大危机是在台湾问题上。但是我认为,美国不会为了维护台湾的“独立”与中国交战,这得不偿失。你可以交战并赢得第一回合,但美国人是否准备打仗、打仗、再打仗?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是否最终准备付出中国愿意付出的代价?请记住,没有一位中国领导人,如果台湾在他执政期间失去,会继续掌权。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即使中国在第一轮打输了,也会返回来打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不断地打,直至胜利,这对美国来说不值得。台湾方面即使现在还不明白,以后也会明白的。马英九的口号“不统、不独、不武”,即不实现统一,不搞独立,不使用武力。这表明他已多半意识到这一点。关键的说法是不搞独立,因为毫无疑问,台湾一旦宣布“独立”,中国就会以武力收复这个岛屿。
台湾的民意与未来
- (这种民调)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是一名台湾人,你是希望“独立”,还是保持现状,或者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台湾的未来能按你的想法确定吗?南部的台湾人绝对不希望与中国融合,他们将始终是这样。但是他们的观点能得到大家的赞同吗?台湾的前途不是根据台湾人民的意愿确定的,而是由台湾与大陆力量对比的现实,以及美国是否打算进行干预来确定的。这不是以民意调查来决定的,如通过了就要实现统一,大多数反对就否决。
美国与中国的外交态度
- 我们发现,美国人多少还比较仁慈,他们不会逼迫你。他们确实希望大家都成为民主国家,但他们绝对不会迫使你接受。中国人不在乎你实行民主还是专制,他们只是希望你顺应他们的要求。这是完全不同的方式。他们不相信自己的政府模式能给你带来福音,让你接受。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他们所能发挥的作用。
中国的社会变迁
- 1976年我第一次访华时,中国是一个非常封闭、僵硬的社会。街上的普通中国人穿着蓝色或黑色服装,看上去几乎一个样。那天虽然不是学校的假日,但他们带了一大群学童来欢迎我。他们唱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我在想:“他们应当在学校读书,不应该浪费他们的时间,从学校来到机场,再回到学校,耽误了一整天的学校课业。”这个制度确实有些死板。
- 他们迎接客人时,试图让人对他们显示的热情友好有好感,同时还要对欢迎的人数、规模以及他们做事的整齐划一留下印象。我想,那已是过去的事了。他们已明白这样做并没有给客人留下任何印象。
城市发展与环境忽视
- 一些相互邻近的城市纷纷重复建设许多基础项目上。在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有四个机场相互靠得很近。这些事都是在他们对形势失控的时候发生的。市长的政绩一度是依据他们所管辖的城市的发展情况而定的,不管这种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他们不是把重点放在长期增值的项目上,而是放在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字上。结果,他们忽视了环境,忽视了长远规划。但是,他们也正在纠正这样的做法。
贫富差距与城市迁移
-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要确保因财富差距引起的不满,不至于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卫星电视使这个问题加重了。成都或云南的人在电视屏幕上可以看到北京的发展状况。他们看到了由世界著名建筑师精心设计的宏伟的奥林匹克体育场。他们会说:“这跟我有什么相关?什么时候能轮到我?”
- 发展不平衡已导致其他问题。居住在较为贫困地区的人希望搬迁到较为富裕的地区。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很多,估计每天占中国总人口的 1%。中国有“户口”家庭登记制度,这如同日本的“小关”户籍制度,未经批准,你不能从甲处搬到乙处居住。如果你坚持这样做,在新的居住地你将享受不到医疗服务、住宅供应、孩子上学等权利。但这并没有阻止人口迁移,农村劳工照样流向城市,他们在城市各处干繁重的苦活,他们和孩子都不能享受基本的社会服务。这种现象是难以持久的,政府也明白。
国有企业改革
- 劳动工具。中国面临更为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处理那些低效的国有企业。在这方面,中国面对的是个人激励这个根本问题。他们正试图让官员像私营企业家那样。但这不会奏效,除非让你占有高达 20%的股份,整天担心股市崩溃会对你产生影响,不然你不会在乎,也不会采取什么应对措施。不管企业发展好坏,你照样拿工资。但是,当涉及你自己的财富、你的全部生计、你在公司的所有股票,你就会一天 24小时都在提心吊胆。中国人准备
中国的治理和法治问题
- 问:由于非常迅速的经济转型,您认为中国正在出现什么问题?答:我从两个方面看到了他们的脆弱。一是没有治理制度,个人不服从领导人。二是他们没有法治,是掌权的人在统治。因此每当领导人更换,就意味着高级领导人员的若干个层面或层级将发生变化。这是造成不安定的因素。问:他们能够改变这两个弱点吗?
户口制度的讨论
- 问: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户口制度在中国已成为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许多人要求将它取消。您认为中国政府会改变户口政策吗?也许不会是一朝一夕就改变,但是否会在都市人口迁移的问题上逐步允许放宽,有更多灵活性?答:他们也许会,但是,这意味着他们将把接收这些人的担子压在城市身上,压在城市政府身上。除非他们获得更多的经费,不然他们怎么能负担这笔开支。
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
- 对于美国的存在,新加坡是相当自在的。我们不知道中国是否会变得更傲慢或武断。 2009年,我以英语提出了必须平衡中国的看法,但平衡一词在中国却被翻译成了“制衡”,结果在中国网络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当地网民质问我身为华人,竟然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非常敏感,即使我指出我从没说过“制衡”,他们的怒气仍无法平息。这显示在崭露头角的是一股未成熟的力量。
新加坡的语言政策
- 我们也通过语言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很幸运的,过去统治新加坡的是英国,它留下的是英语。假如新加坡如越南那样是由法国统治,我们就必须忘掉法语,再去学习英语以便同世界接轨,那肯定是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转变。
- 新加坡于 1965年独立时,中华总商会的一组代表向我游说,希望将华语选为国语。我对他们说:“你得先把我打倒。”将近 50年过去了,历史显示能讲英语并与世界沟通的能力,已成为新加坡的成长故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英语是国际社会的语言,大英帝国将英语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当美国接手时,世界过渡到美式英语是相对顺利的。对美国而言,全球有那么多人懂得他们的语言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英语的全球重要性
- 未来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我们考虑将华语定为工作语言,那将是愚蠢的。现在,就连中国人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疯狂地学习英语。
人才吸引和语言障碍
- 美国是一个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社会。它已经吸收了亚洲最优秀的人才。看看美国的银行和大学里的印度人数量,例如花旗银行的前首席执行官潘伟迪(Vikram Pandit)。一些新加坡人到美国深造后也选择留在那里。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倾向于把奖学金得主送到英国留学,因为我肯定他们会回来。在英国,你不会想要留下,因为那里不欢迎你,而且那里的经济较没活力,就业机会较少。
- 吸引人才方面,中国不那么有效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语言。比起英语,华语是一门更难掌握的语言。除非一个人从小就学习,否则讲华语是非常困难的。华语是单音节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有四个或五个音调。要是你不通晓华语,沟通就成了问题,进而形成一个巨大的障碍。我是以个人经验得出这个结论的。为了学华语,我奋斗了 50年。今天我虽然能讲华语,并以汉语拼音书写,但我始终无法掌握地道的华语,而这不是愿不愿意尝试的问题。即使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强国,也不会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华语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语言。除了华人和成为中国问题专家的欧美人士,又有多少人去了中国,在那里落户、做生意?中国尝试通过在全球设立孔子学院以推广他们的语言,但是成效顶多只能算差强人意。人们还是去英国文化协会和美国的机构,美国政府什么也不必做。美国曾经开设过新闻处,但这后来也关了,因为根本没这个必要。市场上早就有大量的出版物、电视节目和电影在发挥这个功能。因此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将无法取胜。
美国社会的特质
- 当然,这是要付出代价的。美国失业率的波动像溜溜球(yo-yo)一样大起大落,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率达 8%至 10%是再寻常不过的。如此发展的后果是一个底层阶级逐渐形成。在片奢华、狂饮喧闹之中,以及纽约市美丽商店橱窗前,人们可以随处看到躺在人行道上无家可归的美国人,除了蔽体的衣物和当睡垫的纸皮,他们一无所有。
- 然而,你不能期望鱼与熊掌兼得。要是你希望拥有如美国目前那样的竞争力,就避免不了贫富差距的产生,以及底层阶级的形成。要是你选择的是如欧洲在二战后那样的福利社会,活力自然减弱。最后,美国拥有一种颂扬勇于出去闯天下者的文化。他们如果成功了,就会被视为优秀的企业家,受人钦佩并获得应得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如果失败了,
英国与美国的创新文化对比
- 英国人有过不少伟大发明——蒸汽机、纺织机和电动马达,他们赢过许多诺贝尔科学奖。但是他们的发明很少成功地被开发成商业项目。为什么会这样呢?跨越两个多世纪的帝国造就了一个崇敬旧富豪和地主阶级的社会,暴发户受到鄙视。年轻聪颖的学生立志要当律师、医生和专业人员,即那种因为智力和动用脑筋而受人景仰的人,而不是那种苦干和运用双手的人。相反的,美国是一个新垦社会,没有阶级障碍,每个人都颂扬起家致富,都想发财,从而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冲劲去创业生财。在美国企业里,年轻人往往在会议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他们洋溢的生气会被疏导以帮助公司变得更具创造力。债务问题与一些欧元区国家相比,美国的债务和赤字问题看起来相对轻微。
美国的乐观主义与消费文化
- 撇开空话不谈,美国人从根本上相信明天会更好。这说明他们为何会倾向于消费,借贷,再消费。中国人和日本人却总是认为随时可能发生地震或其他灾难,所以觉得有必要储蓄以未雨绸缪。我很佩服美国社会的乐观主义:他们乐于尝试的生活态度;认为只要有了相关资源,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解决;以及什么东西都可以分解、分析和重新定义。但是我可能不会想永久居住在美国。如果我是个难民,如流亡加利福尼亚州的前南越总理阮高祺,我大概会选择去英国,那里的社会压力会小些。我所认知的美国我在 1962年第一次访问美国,那是在二战结束后没多久。
东南亚的政治动态
- 马来西亚:分道扬镳 > 好处,而不把自己套牢。美国人的问题是,他们带着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制度的想法介入,结果是一次又一次证明他们错了,他们没有改变世界。他们可能可以改变斐济、
- 问:罗纳德•里根呢?您过去对他相当推崇。答:里根,对,我很尊敬他。他没有优秀的头脑,但处事合乎情理。他总是安排能人在身边,进而制定了良好的政策。他懂得如何挑选能人,让他们为他工作。
- 问:虽然这么说,我们面临过度依靠中国经济的危险吗?答:你必须做出选择。正如我所说,我不预见新加坡得靠中国经济生存。如果我们只会讲华语,就不会有今天的新加坡。即使中国再强大十倍又有何不同?它会使我们强大十倍吗?不会。我们的繁荣是因为与全世界接轨。
缅甸的政治变革
- 如果社会保障体系设计成不管一个人努力工作还是悠闲过活都能得到同样的好处,那他为什么还要努力?他根本没有向前走的推动力。
新加坡的社会政策和人口挑战
- 非但不像瑞典雇主那样想办法让女职员兼顾孩子和事业,反而将离职生产的女雇员调降为临时员工。这么一来,对于那些有抱负、有前途,又或者想要拥有与职业相称的全职收入的女性来说,生儿育女的代价就太大了。即使她们当中有许多人想生育,也没有勇气跨出这一步。新加坡也面对低生育率问题,情况和日本的没什么不同。但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差别:新加坡引进移民,稍微减缓了这个问题,而日本却对接纳外国移民极为抗拒。由于保持种族纯洁性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日本人从未尝试公开讨论其他选择。无论是对日本公众还是政治精英而言,
日本的长期挑战和潜在衰退
- 然而,我不再相信日本人必然会及时反应过来。随着一年又一年过去,他们始终毫无动静。较有可能的是,这个国家正在走向平庸。诚然,处于中层阶级的日本人在此后的许多年,仍然能过着舒适的生活。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日本并没有累积巨额外债。它也走在科技的尖端,而人民的教育水平也高。但日本人终究无法逃避他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假如我是一个年轻的日本人,又懂得说英语,我大概会选择移民。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他们时常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抗拒解决这方面引发的问题。也正因为母亲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往往比父亲要多,教育水平不高的母亲自然也会倾向于只能教出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孩子,这个问题于是代代相传世代延续。反之,如果能有一整代的母亲受过良好教育,那所教育出的一整代年轻人,自然也会拥有不一样的态度和世界观。
资源国与经济发展
- 只要中国需要大量的铁、煤和其他资源来驱动经济,就会推高澳元,因为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还有哪些国家拥有中国需要的资源呢?巴西是黄豆的主要生产国,而中国人对黄豆的需求高得必须从巴西进口。由于巴西不是太平洋沿岸国,因而选择通过哥伦比亚,而不是巴拿马运河向中国输出黄豆。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国会是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费者,因为它正在发展。中国人口庞大,但人均收入还是很低。它不具备所有的资源,因此必须购买一些。它在新疆和西藏有大片闲置的土地,但大部分都是不毛之地。
消费文化与经济储蓄
- 中国人经历了天灾、战乱以及剧烈动荡的生活,而一个人或一家人必须自力更生,靠在顺境时所省下的一切赖以生存。要说服他们大量消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加坡累积大量储备金的做法,也体现了未雨绸缪的文化亲和心态。
全球化的影响
- 全球化所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发展趋向不均等。最优秀的人才流动性高,能在世界许多地方过上好生活。因此,公司几乎难以避免地以高薪挽留这些人才。相反,那些从事低技能和低薪工作的人,却得和大批来自中国、印度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贫困工人竞争,而后者愿意以很少的薪金完成同样的工作。如此一来,这个阶层的薪金自然被压低。有些人甚至因为工作被外包而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