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Un
我们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因为我们想要的幸福生活永远在地平线的尽头。
用最简单的生活场景来解释这个,就是在没有衣服穿,需要打补丁的年代,生活无论如何算不上幸福。但在我们当下这个时代,需要去追求让每个人买得起 Patagonia、 Miu Miu 和 lululemon 吗?
真的每个人都喜欢这些品牌吗?认为自己喜欢始祖鸟和Miu Miu 却买不起的人,究竟是「一见钟情」还是被这些公司的营销费用入侵了自己的喜好呢?
如果真到了每个人都买得起这些品牌的程度,是不是会有所谓「更好」,其实更贵的幸福生活出现,让你继续「不幸福」。
对于这种人来说,你劝他要多看看书,逛逛艺术展,听听音乐,反而是在用一种反消费主义的方式去异化他的本性。
在完全理解了这张图之后,你会发现幸福是一个平衡性问题,它并不是一个线性函数,而更像是一个线性函数通过积分所得的面积。
而在这个平衡性问题中,有两件事是对我们一生的幸福总量十分重要的:一个是工作,另一个是学习(工作准备)。
这意味着,你至少不应该把钱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位,而是把快乐本身放在衡量工作的第一位。
在我们过往职场对工作的选择中,排名第一位的要么是钱,要么是钱途,往后排可能是工作的困难程度,距离家的远近,工作环境是否优越等
如果你做得到的话可能现在就没有在读这篇文章了。但从个人的角度讲,我们仍有机会逃离科层制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将在后面讨论具体的方法。
4.3
「看起来舒适」的工作
工作的第三个谬误是:我现在的工作似乎还不错。
有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假想的舒适圈中:我的工作虽然很烂,但同事还不错;我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是我擅长的事情;我的工作虽然让我不开心,但我的工资很高等...
但在我看来,所有让你无法从工作本身获得快乐的工作,都不是好工作。而为了掩盖这种工作本身的不快乐,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会用各种人力资源福利和企业文化来营造虚假的舒适感。
狗根本没有尝试躲避电击,停留在了笼子有电击的一边。
这与我们生活中许多人的经历何等相似,他们几乎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个场景向每个遇到的人抱怨自己的工作有多糟糕,但却从来不會尝试过离开当前工作或行业,甚至没有试图了解离开当下工作生活模式的可能性是什么。
阻碍人们开启第二曲线,或偏离主线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传统社会建构的人生主线以及大企业的动物园丰容所营造的「舒适圈」。
我们自以为我们所在的区域就是我们所能达到的最舒适的点,但实际上我们可能如实验中的狗一般,沿着规训出来的惯性停留在了自己最不舒服的地方。
我们都曾经在网上见到过一个关于互联网大厂的段子:
某家互联网公司每天5:30下班,但6:30会有通往全市的班车,8点时有高级的免费晚餐,9:30以后可以免费打车回家。尽管公司并没有强制加班,但一套组合拳下来,每天9:30下班成为员工们的常态。
尽管这个段子不一定是真的,但它实际上解释了我们是如何陷入自以为的舒适圈的:因为如果你压根就不喜欢这个工作,你就不应该为了一顿晚餐工作到晚上8点,而如果你没有工作到8点,就不会因为贪图免费打车而工作到9点30。
很多人仅仅因为公司的免费咖啡与健身房而不愿意离开公司,而事实上他在加入一家企业之前从没有喝咖啡和健身的习惯,离开以后也没有——动物园丰容式的福利表面上是福利,但实际上是围墙。它通过一些实际上你本不想要的东西,构建了一个你主观上认为的舒适圈,从而让你忽略甚至否定了舒适圈之外可能更为舒适的可能性。由于管理主义的盛行,如今的职场充满了这样的舒适圈。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唯一目的是帮助企业更高效和正确地运转,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与利润。但另一方面,它又无法否定企业员工作为人类是无法按照机器那样无错运转的。因此,它孕育了极具欺骗性的企业文化和员工关怀两个分支。
在之前的企业社会责任和现在的ESG中,都建议将员工不只视为雇员,而是当作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之一来进行看待。这看似很有道理,但它忽略了本质问题。如果员工工作的目的始终是不再工作从而离开企业,那么员工关怀将变得毫无意义,还不如把那些用于员工关怀的钱转化成更高的薪资帮助员工尽快离开。
而由于性格、基因、后天培养等诸多因素,这世界上每一种职业都有可能是一部分人的天职。
5.1天职是什么?
尽管每个人的天职不尽相同,但我可以先给出三个基本的筛选标准:
1.天职是一个你能从中找到快乐的工作。
2.天职是一个你能获取一定收入的工作。
3.天职可能不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但它应当是一份占据一日至少1/4时间(6小时起)的工作。
我们来逐条解释一下为什么是这三点:
首先,鉴于我们知道大多数人会在他们年龄的黄金时期投入工作,认为通过工作换取不工作时的幸福生活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必须寻找
他之所以想要离开现有的职业路径去弹钢琴,是因为他认为弹钢琴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这很好,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认识到现在的线性职业路径无法满足他想要的。
但是,他在追求弹钢琴这件事情的时候,却习惯性地将线性职业规划套了上去,因而平白带来了烦恼。
他喜爱的是弹钢琴,并不是穿着燕尾服登台表演,更不是在众多聚光灯和镁光灯下参加国际比赛和接受媒体采访。换句话说,「快乐地弹钢琴」这份工作和以「著名钢琴家」为终点的职业路径可以不必重合。
事实上如果他真的成为钢琴家,有可能他会发现自己其实根本不习惯在那么多听众的面前弹钢琴,因为这会失去在蓝调酒吧或独自弹钢琴时那种闲适与自由的感觉。
因此,以钢琴家为终局的这条线性职业路径从最一开始就背离了他转行去弹钢琴的初衷,他的初衷是能快乐地弹钢琴。如果能为此获得一些报酬,那就相当于是在玩一个本身会不断给你钱的游戏,即便在这个游戏里刷不上「天梯榜的第一名」,那又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5.2天职不是什么?
在理解了什么是天职之后,你可能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甚至开始打开招聘网站准备跳槽。但我打赌,你只要在招聘网站里逛上不超过30分钟,你就会忘记天职的定义,开始重新落入传统就业观的陷阱。
因此,我们还要着重强调一下,什么不是你的天职。
这一点我曾在《一杯咖啡里,有多少房租?》略有透露,忙碌的城市居民很少有人注意到地理位置和时间对终端消费品的影响。
在望京或西北旺(网易、百度、腾讯北京、新浪总部那个十字路口)工作的朋友不太可能会意识到,如果他们不在那里工作,他们的生活成本其实会大幅下降至「不需要在这些大厂工作的水平」。因为如果你每天早上要去赶晨会,晚上要9点下班,仅剩的周末又要睡懒觉、做家务和社交,就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逛社区平价菜店,而只能从盒马买食材,最终的结果是自己做饭的价格甚至和点外卖差不了多少。
也正因为如此,降薪、裁员、失业的压力才会让他们不能自已。
在你日常的开销中究竟有多少是用于满足自己的生活资料,而又有多少是「因为在上班」而
支出的隐性生产成本,是需要被重新计算的,这些成本需要被排除在理想生活的成本之外。
近年来,起源于美国的FIRE 运动时不时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成为热门话题,这一运动号召人们量入为出,财务独立,通过吃利息的方式实现几乎完全躺平的生活。在中文的社交媒体上,提及FIRE的时候大家往往更关注「怎么理财,才能实现每年吃利息的躺平生活」。但对「躺平生活」本身所能带来的幸福感,以及躺平生活实际所需要的金额数字是关注较少的。
实际上,在FIRE 运动中除了大众认知较多的 FatFIRE(储蓄充裕,纯吃利息也能很好生活)和Lean FIRE(储蓄有限,但压低生活水平以适应利息)之外,还有辞去传统工作以原子化工作继续赚钱的Barita FIRE 和继续为了兴趣而追随某项事业的 Coast FIRE。
条件下的成功者其实并不努力,或者说同样的行为你做就是在努力,而他做则不是。
然而,比起工作环境不公平的是,我近年来发现很多人在经过线性的教育之后,没有被培养出任何有可能成为立业之本的志趣。在过去一年里,我经常询问我见到的人,如果你不考虑是否能够胜任,并且薪资也不成问题的情况下,你最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而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找一份现在相同的职位,但工资更多」。而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的30分钟里,他可能刚刚和我吐槽了他工作上所有不顺心的事情,看起来绝不会对这个岗位感到有趣。
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下,有且仅有的唯一维度是「擅长度」而非「兴趣度」。这直接导致了大部分人都将困在令自己感到痛苦的岗位上度过一生,而更讽刺的是我们还在羡慕其他被困在类似情境里面的人,并抱怨「他们抢了我想做的事」。
因此,当你要寻找天职,或者在使用副业寻找天职的时候,一定谨记本章的原则:
工作,首先应当为了乐趣。
6.实操:如何离开苦役?
如果你目前正在一份并不满意的工作里,并且暂时也不想主动离开,但同时又想在未来实践本文提到的对天职和幸福人生的探索实践。那么你首先要做的,是摆脱线性人生,尤其是线性职业规划中对你思维的一些桎与约束。
知识确实改变了陆步轩的命运,却不是以他最初以为的那个路径。
然而,如果陆步轩没有在猪肉行业做出一家上市公司,他从卖猪肉中获得的满足感就是虚假的吗?
当然不是。
因为从事天职,并不意味着你要在天职上特别擅长,或获得巨大的成就。
曾经有一个喜欢弹钢琴的朋友问我,自己已经30岁了,如果转行去弹钢琴,是不是太晚了?虽然他喜欢弹钢琴,但他的天赋也不好,在这个领域发挥不了优势怎么办?
这便是以某种「静态图景」为终极目标去选择天职的不合理之处。